解读国家标准《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要求》

2024年以来,新能源汽车越来越“火热”。公安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3,140万辆,2024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1,125万辆,占新注册登记汽车数量的41.83%,与2023年相比增加382万辆,增长51.49%。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节节攀升,新能源车险市场规模也在快速增长。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车险保费从2016年的68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1409亿元,在车险保费总额中的占比,也从 1%大幅提升至 15.4%。

然而,在新能源车险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的过程中,一些发展中的问题也浮出水面。新能源汽车也出现了出险率高和维修成本高、部分车型保险风险与价格不匹配、少数车辆投保不畅、部分车型保费较高、车辆在非4店维修出现质保终止、保险公司新能源车险经营持续亏损等现象。这些问题不仅困扰着广大消费者,也对新能源车险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挑战。这些现象的存在与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标准的缺失相关。

保险行业重磅利好

随着交通运输部《新能源汽车维修维护技术要求》(GB/T 44510-2024)和《动力蓄电池维修竣工出厂技术条件》(GB/T 45099-2024)等两项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并分别于2025年1月1日、2025年3月1日起实施。

两项标准的实施,对规范新能源汽车维修作业、保障汽车维修质量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将有效解决新能源汽车维修行业普遍存在的“不敢修”“不会修”及不规范维修等技术问题,有助于提升汽车维修行业新能源汽车维修服务能力,进一步支撑保障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

两项标准分别对新能源汽车整车的维修维护和关键总成动力蓄电池的开包维修进行了规定,标准技术条款涵盖了新能源汽车常见维修维护作业项目、内容及技术要求,动力蓄电池的拆装、开包与封装,维修竣工检验要求等内容,标准旨在为日渐兴起的新能源汽车维修市场提供技术指导。下一步,交通部将围绕在用新能源汽车性能保持和运行保障领域,继续深耕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研发与应用,持续推动新能源汽车维修行业服务能力建设,为保障新能源汽车安全运行、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和汽车维修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国家标准《新能源汽车维修维护技术要求》解读

一、标准背景与目的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其维修维护需求日益凸显。然而,与之相配套的维修维护标准相对滞后,导致维修市场存在作业不规范、安全风险高等问题。为规范新能源汽车维修维护作业,提升维修维护质量,保障新能源汽车的安全可靠运行,GB/T 44510-2024《新能源汽车维修维护技术要求》应运而生。该标准的发布与实施,对于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标准主要内容

1.适用范围

标准规定了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以及使用气态氢的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维修维护技术要求,其他类型新能源汽车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引用了GB/T 2900.41、GB/T 3798、GB/T 5624等多个相关标准,这些引用文件为新能源汽车维修维护技术要求提供了基础和补充,确保了标准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3.术语和定义

对常规装置、高压系统、专用装置、日常维护、周期维护等术语进行了明确界定,为后续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提供了清晰的概念基础,避免了在实际应用中的混淆。

4.一般要求

维修维护内容:新能源汽车维修维护应包含车辆常规装置维修维护和专用装置维修维护。

维护类型:新能源汽车维护应包含日常维护和周期维护。日常维护仅对可视部分进行检查,由驾驶人员进行;周期维护应由专业人员进行。

常规装置维护:应按照GB/T 18344的规定进行,常规装置维修应按照GB/T 3798的规定进行。

专用装置维护周期:应按照汽车生产企业公开的维修技术信息,并结合车辆类别、车辆运行状况、行驶里程、道路条件和使用年限等确定。

维护项目确定:专用装置的日常维护项目和不同维护周期下的维护项目应按照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和第6章确定。
进厂检验:进行周期维护时,应先使用诊断仪或专用检测设备对专用装置进行进厂检验,读取故障码并根据驾驶员反馈的车辆技术状况确定专用装置的附加作业项目。

维修技术要求:专用装置在维修过程中涉及的各系统部件的维修技术要求应符合第7章的规定,汽车生产企业有特殊要求的,应符合汽车维修技术信息中的规定。

动力蓄电池均衡:动力蓄电池应按照汽车维修技术信息中规定的周期和方法进行均衡。

5.安全要求

场地要求:维修、周期维护作业应在干燥、通风良好的专用场地进行,并设置警示隔离区和警示牌。氢燃料汽车维修场地顶部还需安装防爆排风装置及氢气浓度检测报警装置。

人员要求:高压系统维修、周期维护作业人员须取得低压电工特种作业操作证,专用装置维修、周期维护作业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合格后上岗。

操作规范:高压系统维修、周期维护作业需不少于2人协同操作,作业人员应遵守电工安全操作规范;操作前需进行静电释放,穿戴安全防护装备,使用绝缘防护功能的作业工具,严禁佩戴金属饰品作业。

断电要求:在进行高压系统维修前,必须确保车辆处于断电状态,并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验电和接地。

6.维护作业项目及要求

日常维护:以清洁、补给和安全性能检视为中心内容的维护作业,主要由驾驶人员进行。

周期维护:按照预先设定的里程间隔或时间间隔而实施的维护,应由专业人员进行。除了日常维护的项目外,还需使用诊断仪或专用检测设备对专用装置进行进厂检验,读取故障码,并根据驾驶员反馈的车辆技术状况确定附加作业项目,对车辆进行全面深入的检查和维护。

7.维修及竣工技术要求

维修技术要求:对专用装置在维修过程中涉及的各系统部件的维修技术要求进行了详细规定,汽车生产企业有特殊要求的,应符合其规定,确保维修后的部件和系统能够恢复到正常的工作状态。

竣工技术要求:维修竣工后,车辆应进行全面的检查和测试,包括外观、性能、安全等方面,确保车辆符合相关标准和技术要求,能够安全可靠地投入使用。

三、标准的重要意义

规范行业发展:为新能源汽车维修维护行业提供了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使维修企业和从业人员有了明确的依据和指导,有利于规范市场秩序,提高行业整体的维修维护水平和服务质量。

保障安全可靠:严格的安全要求和操作规范,能够有效降低维修维护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维修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车辆的运行安全,增强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信心。

推动技术创新:标准的实施将促使维修企业和相关技术人员不断学习和掌握新技术、新方法,推动新能源汽车维修维护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提高行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促进产业协同:通过统一的标准,促进新能源汽车维修维护行业与整车制造、零部件供应等上下游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四、实施建议

1、企业层面:

加强对标准的学习和培训,确保维修人员熟悉并掌握标准内容。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维修维护作业符合标准要求。加强对维修企业的自律管理,建立行业诚信档案,对违反标准的企业进行通报批评和处罚,维护行业的良好形象。鼓励企业之间开展技术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维修维护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政府层面:

加强对标准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维修企业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标准的有效实施。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维修维护行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促进行业的发展。
推动新能源汽车维修维护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提高我国新能源汽车维修维护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结   论

GB/T 44510-2024《新能源汽车维修维护技术要求》的发布与实施,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维修维护行业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规范指导。该标准的全面落实,将有助于规范行业发展、保障安全可靠、推动技术创新和促进产业协同,对于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维修维护质量和水平,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关各方应积极响应和贯彻执行该标准,共同为新能源汽车的安全可靠运行和产业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将有效解决新能源汽车维修行业普遍存在的“不敢修”“不会修”及不规范维修等技术问题,有助于提升汽车维修行业新能源汽车维修服务能力。

重要说明 所载内容、图片来源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搜索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